适老版
首页 > 政务资讯 > 详情页

北京城市副中心普法“十二字诀”走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

分享: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国家的千年大计,通州区司法局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统筹全区法治资源,总结出“规范、溯源、精准、多元、引领、智慧”普法十二字诀,开辟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

  一、聚焦“规范”  狠抓“关键少数”推动系统治理

  

  带头学。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重大决策专题学法等制度,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旁听庭审等活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不断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

  带头守。落实主要责任人履行职责,将法治建设、依法行政纳入区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月度工作点评内容。2021年度,累计点评27家工作单位,分析出60条亮点以及46条问题。

  带头用。落实通州区重大行政决策审查机制,研究制定《通州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2021年度,累计审核全区各部门出台的意见、方案136个,其中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规范性文件10余个。

  二、聚焦“溯源”  筑牢“基层基础”推动源头治理

  

  实施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将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官等定向遴选至“法律明白人”队伍,确保在每个村(社区)培育1-2名能收集社情民意、普及法律常识、服务基层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的“骨干法律明白人”。

  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对照“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考核指导标准”,列出“创建清单”,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截至目前,共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2个,预计年底前超过全区行政村(社区)总数的23%。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整合法治宣传、人民调解、行政复议、法律援助、公证服务资源。实现街乡全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聚焦“精准”  注重“分类施策”推动专项治理

  

  深化基层依法治理。针对“12345接诉即办”频发、征地拆迁项目较多、互联网金融风险指数较高的区域,加大“法律十进”工作力度。将协助属地应急处置工作,纳入街道(乡镇)司法行政部门的“一把手”工程。

  深化依法治校。指导各中小学校建立依法治校体制机制,加大“两法一条例”宣传力度。创新推出“百场法治讲座进校园”活动,通过师生“点单”,单位“买单”形式,深入校园开展法治讲座200余场,协调区法院与辖区28所学校签订法治共建协议。

  深化依法治企。针对运河商务区、“两区”建设核心区、中小微企业聚集区等重点地区,大力推进“万所联万会”行动,联合区工商联、区律师协会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40余场。依托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向企业推出“春风送暖”等法治宣传活动。

  深化专项依法治理。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社会应急状态下专项依法治理。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法治研究成果征集工作,形成《通州区涉疫情法治研究汇编》;出台《依法防控双语法治指引》,通过“两微一端”转发,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办事。

  四、聚焦“多元”  形成“合力攻坚”推动综合治理

  

  一 以多元主体推动综合治理。在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四个小组联动基础上,将“普法联盟”拓展为“普法与依法治理联盟”,全区80家普法单位有效破除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二 以责任落实带动综合治理。出台《通州区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普法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实现明责、督导、考核一体推进。通过开展自查自评和集中检查,实现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涌现出“梨园宪法晨读”“永顺普法强强百日行”等一批普法品牌。

  三 以夯实队伍保障综合治理。结合实际情况,打造“专职+兼职”“专家+专业”“社会+志愿”普法队伍,建立“人才库”,协助应对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献计献策。目前,共有普法工作者366人,法治专家、学者及机关业务骨干122人。

  五、聚焦“引领”  繁荣“法治文化”推动目标治理

  

  通州区司法局以传统文化为基、以运河文化为魂、以首善标准为要,打造了“点线面”法治文化发展模式。

  以传统文化为基,“点”上抓培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于家务乡仇庄村,通过深入融合“以孝治村”文化,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法德共治”“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之后,通州区又先后孵化培育了一系列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以运河文化为魂,“线”上抓延伸。以大运河(通州段)为轴,从南到北,辐射带动沿线法治文化带建设,在梨园、台湖等地打造以文旅、演艺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在运河商务区打造以商务、经济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在副中心核心区打造以治理、管理为主题的法治文化等。

  以首善标准为要,“面”上抓拓展。以首善标准推动法治文化与区域、行业特色文化有机融合。以“法律十进”为牵引,结合创城、创卫、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逐步孵化培育出“书香通州”“法德共建”等全域性法治文化品牌。

  六、聚焦“智慧”  坚持“数字赋能”推动科学治理

  

  一方面,依托“融媒体”拓宽科学治理广度。利用微博、微信、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构建“报、网、微、端、屏”立体化普法格局。加强新媒体矩阵建设力度,全区开通普法类微信、微博、抖音、APP90余个,累计用户50余万。

  另一方面,坚持“智慧化”服务提升科学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地图,在梨园镇公共法律服务站试点设置法律服务终端机。指导多家律师事务所在微信、抖音开设“民法典云课堂”,群众“扫码”即可获取法律知识。让“抬头可见、举手可及、扫码可得”的公共法律服务逐步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司法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