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首页 > 政务资讯 > 详情页

高端对话 首都司法行政聚焦知产保护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31日

分享:

  2023中关村论坛之论坛会议: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与参会的首都司法行政代表合影留念

  5月30日上午,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崔杨出席中关村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会议期间与参会的各方代表、嘉宾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会上,市司法局向与会嘉宾发放了《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文本和《北京市仲裁、调解、律师、公证行业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概况》宣传册,介绍近年来首都司法行政服务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在高端对话环节,市司法局立法三处处长刘亚奇结合《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以地方立法之于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功能,以及北京在知识产权领域立法过程中秉持的原则和宣示的价值为主要内容,进行了交流发言。

  

  刘亚奇在发言中介绍,知识产权法是调整知识产品的生产、传播、利用和保护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侧重于对知识产权创造,给予合理、适当的激励和权利保障机制,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者等权利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鼓励知识技术创新、促进知识产品创造和传播。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人身性、财产性权利,属于民事权利范畴,知识产权的客体、权利内容、保护规则和程序等,属于基本民事法律制度调整的范围。在《民法典》已就知识产权的性质、内容进行规定的基础上,根据《立法法》赋予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地方立法更多的是从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及司法机关完善机制、功能延伸的角度,构建符合知识产权保护规律的制度和政策外部环境,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的申请提供便利辅助、为合理使用提供积极引导,为权利争议提供救济渠道,同时兼顾知识产权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地方立法,是国家制度体系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探索与尝试,具有丰富制度可能性、探究制度可行性,实现局部深化的效果。在地方立法中,北京市司法局取得以下几点成果:

  构建行政监管、司法保护、行业自律、文化自觉的保护体系:明确市区政府、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的工作职责;规定法院完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合规承诺制,强化市场主体自我约束。

  实行全面、严格、快捷、平等的知识产权保护:围绕重点产业,提供专利预审、导航运营、维权指导、纠纷调处等服务;明确网络平台、展会主承办方应当履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支持市场主体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模式,强化数据、数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先行先试,扩大知识产权领域对外开放:支持境外服务机构依法在本市开展业务,推动建立国际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的城市间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维权援助。

  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和运用,加强公共服务保障:通过专利预审等方式,对国家重点产业等领域的专利申请提供便捷服务;建立健全专利导航、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等知识产权引导创新发展机制,服务产业发展,防范和化解知识产权风险隐患。

  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处方面,鼓励成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提供调解服务;支持仲裁机构加强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能力。

  法治是知识产权保护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立法活动形成的治理结构,可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良性互动、信任同行的共治框架;通过立法活动宣示的价值导向,可以向公众更为清晰地传递法治理念与精神,体现行政管理的价值追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北京市司法局将与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密切合作,以更加高效精准的地方制度创新供给,谱写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的法治篇章。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司法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