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监狱戒毒卫士刘勇:司法天平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2日
忠诚与担当,坚守与追求,10名来自首都监狱戒毒系统的一线民警获评第六届“北京榜样·首都监狱戒毒卫士”称号。为持续发挥榜样力量,讲述荣誉背后的故事,特开设“首都监狱戒毒卫士”专栏,本期为大家介绍刘勇:第六届“首都监狱戒毒卫士”,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清园监狱刑罚执行科党支部书记、科长。
他以“绝不放过任何问题”为工作态度,以“在法理中传递温情”为工作思路。有人视他为手握“刑期大权”的裁决者,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按章办事的机器”。然而,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后,你会发现,这位守护司法天平的人,既有着铁面无私的刚毅,也闪烁着人性关怀的柔光。
严把公正关:法理与真相的坚守
在刑罚执行领域,每一份减刑、假释的裁定,都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他始终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和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工作目标,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与使命。
在一次假释案件的办理中,一封匿名检举信突然出现,指控某名罪犯涉嫌违纪。若举报属实,这名罪犯不仅会失去假释资格,刚燃起的重生希望也将化为泡影。面对情与法的纠葛,刘勇没有丝毫犹豫,迅速上报监狱评审会,暂停案件办理。同时,他带领调查组多次实地走访,反复比对证据、核实细节,最终确认举报不实,案件才得以重启。
针对清河分局所属监狱地处天津、办理假释案件需多次往返京津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他创新建立"当庭裁定、当即衔接"工作机制。该机制通过优化办案程序,将原本需要三次往返、行程数百公里的执法过程简化,在确保司法程序规范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罪犯离监押解的安全风险,实现了执法效率与安全管理的双提升。
较真与担当:细节里的法治传承
“鸡蛋里挑骨头”,是同事对刘勇的调侃,也是对他职业态度的褒奖。
监狱刑罚执行科审核案件是案件办理的重要一环。在一次监区提交的减刑材料中,一名罪犯的立功细节描述模糊,刘勇坚持退回补充。他说:“刑罚执行的每一笔,都可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影响执法的公信力。”
面对年轻民警因经验不足而产生的畏难情绪,他以实战为导向,创新推出“减刑案卷书写评比培训活动”,手把手传授经验,细致总结易错点和难点。如今,新入职民警已能独立书写规范案卷,这一培训项目荣获市监狱管理局优秀培训项目一等奖。年轻民警的成长,让他看到了法治精神的薪火相传,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培养司法新生力量的信念。
与时间赛跑:生命尽头的司法温度
罪犯韩某因病情危重转入ICU救治,符合保外就医条件。为让韩某在生命最后时刻获得亲情陪伴,刘勇与同事争分夺秒,在72小时内驱车600余公里,往返于医院、检察机关和监狱之间,全力协调打通审批绿色通道。最终,韩某得以在家人陪伴下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面对"为一个生命垂危的罪犯如此奔波是否值得"的疑问,刘勇坚定地回答:"司法不仅有尺度,更应有温度。"在他心中,让每一个生命都带着尊严谢幕,让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正是新时代司法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追求。
手持法律利剑,心怀正义天平。从检举线索的抽丝剥茧到案卷材料的明察秋毫,从机制创新的破局开路到生命关头的温情守护,刘勇用十余载光阴诠释着司法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以严谨审慎守护司法公正,以人文关怀照亮迷途者的新生之路。头顶庄严国徽,肩扛法治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永恒的信念:守护司法天平,就是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捍卫法律尊严,就是捍卫人心的光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