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监狱戒毒卫士孙楠森:科学改造的尖兵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0日
忠诚与担当,坚守与追求,10名来自首都监狱戒毒系统的一线民警获评第六届“北京榜样·首都监狱戒毒卫士”称号。为持续发挥榜样力量,讲述荣誉背后的故事,特开设“首都监狱戒毒卫士”专栏,本期为大家介绍孙楠森:第六届“首都监狱戒毒卫士”,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二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
从警20年,他始终坚守在监管改造的一线,凭着一股子以“刚”克“刚”的“强”劲儿,拔“钉子”、排“雷子”、化“顽石”,攻坚克难,时刻亮剑。作为监区长,他虽难而不退、虽苦却不悔,用“精于工”的底气、“匠于心”的格局、“品于行”的境界,誓做春雷的“排头兵”、监区的“主心骨”和支部的“引路人”,成为一个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改造尖兵。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孙楠森管理对象是京籍短刑犯,流动性大,服刑意识差,不认罪的数量也多。面对形形色色的罪犯,他坚持从找准犯罪原因入手,探索科学改造方法,做到了“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罪犯沈某以放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入监500余天不认罪。沈某刚调入监区就对民警叫嚷:“我有病,蹲不了,你们不能欺负我……”不服管理、辱骂他犯、故意滋事、被关禁闭、长期严管、一年内就医高达163次……一连串的信息让孙楠森意识到:这是一块“顽石”。孙楠森立即组织成立攻坚小组,全面落实“一人一策”,重点围绕“解决犯因问题”“修正认知偏差”“项目体验巩固”“进行亲情引导”等方面制定转化方案,开展教育转化,实施靶向治疗。
一天,孙楠森听闻沈某在班内一直嘟囔:“妈快过生日了,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孙楠森随即运用“内视”技术引导沈某换位思考,激发感恩之心,并主动联系沈某的母亲。起初,沈某的母亲不断强调两人之间有“隔阂”,无法沟通,拒绝联系。但孙楠森并没有轻言放弃,他不断沟通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其母亲的理解和支持。
当孙楠森将沈某母亲的真实想法和期望告诉沈某后,他泪眼婆娑地说:“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并在和母亲会见后写道:“我已深刻认识到母亲是爱我的,我真的后悔了。”孙楠森趁热打铁、持续发力,借助思想有所转变的契机,开展“每日一问”,引导沈某围绕“改造六问”进行深刻反思,在每天的反问中帮助其认罪悔罪。终于,沈某在现身说法中表示“通过民警教育,我认识到了犯下的罪错,我决定认真改造,重塑自我,励志新生,争取早日回归家庭。”
孙楠森和他的战友们一直秉持循证矫正理念,加强改造项目应用,围绕“愤怒控制、积极行为养成、正念训练、内视观想”等进行具体实践,先后转化了11名不认罪罪犯,运用改造利器提升了改造质效。
一粒种子育一树春
孙楠森深知“每一个罪犯的心中都埋着一颗雷,区别就在于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爆炸”,因此,做好个教转化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结合罪犯群体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对此,他多次组织民警开展专题研讨,集思广益,确立了“严而有尺、严而有方、严而有情、严而有恒”的工作思路,依托未管所“首善如磐”教育改造品牌,打造了京籍短刑犯“三以”监管改造模式,即以法为纲,以理为魂,以礼为表,形成了攻坚转化“5+n”、入监教育“一二三”、规范学习“四五六”等工作法,罪犯的改造质效持续提升,监管秩序持续稳定。
罪犯创作的改造歌曲《正途起航》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合唱比赛一等奖、排演的剧目《一个苹果的故事》获得新生心理剧二等奖、撰写的文稿《当思一菜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获得节约粮食演讲三等奖……这些虽只是监区罪犯改造成果的一些缩影,但却折射出监区民警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问责于效的敬业精神以及照亮罪犯走出“黑暗”的用心用情。
一面旗帜引一路人
业务的推进离不开队伍的建设。作为监区党支部书记孙楠森以支部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以榜样力量引领前行,持续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协作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党支部紧紧围绕“十个新突破”,锚定“抓特色,强执行,创品牌,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强化支部规范化建设,创立“三双创先”党支部工作法并打造了队伍建设“加减乘除”工作法,即在潜精研思上持续“加”码、在短板弱项上努力“减”量、在踔厉笃行上注重“乘”效、在思想行为上不断“除”尘,引领党员在政治忠诚上当标兵、在理论武装上争先锋、在管教业务上作表率。
在孙楠森的带领下,监区上下齐心,已然形成一种独有的特性,那就是:监区敢于碰硬的精神要有,协同配合的能力要有,积极向上的氛围要有,标准统一的执法要有,转化冥顽的韧劲要有,科学改造的手段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