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适老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北京市司法局2024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3日

分享: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司法部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巩固深化年”主题,立足“一个统抓、五大职能”工作布局,树牢首都意识,坚持首善标准,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坚持政治引领,党建队建有了新加强

  (一)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市委工作部署,将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成立学习教育专班,制定20项具体举措及43项任务清单。通过组织党委班子专题读书班、支部书记讲党课等形式,推动学习教育走实走深,相关做法被《法治日报》等报道20余次。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强化“第一议题”制度落实,通过“走出去调研”等方式提升理论学习实效。举办京津冀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全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政治培训班。

  (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全面从严治党季度例会制度,实施“5+N”通报机制。建立检查考核反馈和约谈机制,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月提醒”制度。严格落实“三个规定”全员网上填报。发挥北京市全面从严治党警示教育基地作用,累计接待中央和北京单位学习教育1300余场、6万余人次,擦亮警示教育“北京名片”。

  (四)抓好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实施方案,举办“京司大讲堂”等培训,提升干部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完成首届北京市司法行政“三型人才”评选,评定311名领军型、专家型、骨干型人才。实施京司精通英语培训计划。联合北大法学院举办第二期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

  二、坚持聚焦中心,法治保障大局取得新成效

  (一)履行法治保障职能。发挥专班作用,推动“北京服务”改革任务落实。开展城市更新项目、“专精特新”孵化等专项法律问题研究。完成对135件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协议的合法性审核。完成对487件备案规范性文件实质审查。首次举办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与法治”平行论坛。

  (二)发挥制度支撑作用。完成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等法规规章草案的法律审查,推进长城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的立项论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45件。完成对153部政府规章后评估。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固化“高效办成一件事”、非现场监管等经验。完成市政府立法工作法律专家委员会换届。

  (三)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及时出台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开展行政裁量权基准等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监督。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轻违免罚、初违慎罚等改革措施落实,非现场检查占比提升显著。

  三、坚持系统观念,法治统筹能力实现新提升

  (一)统抓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构建“1+1+6”依法治市工作机制。制定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重要任务分工方案。组织全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对述法报告开展核查。开展首次全市法治工作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60名。发挥5个实践研究基地作用,首次召开“习近平法治思想北京实践”研讨会,推进成果转化。

  (二)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和依法行政专项工作数据监测报告。强化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统筹力度,完成我市推荐的3个综合示范区、5个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在2024年度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案例征集活动中,我市荣获“十大创新案例”。举行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度解读市委、市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举措和成效。首次组织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执行情况核查。

  (三)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举办首届北京涉外法律服务宣传推介活动,发布《北京市涉外法律服务手册》。办理涉港澳台和涉外公证事项27万余件,占全部公证事项的42.5%;与100多家驻外使领馆建立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合作办理机制,法国驻华大使馆向我局发来感谢信。加快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成立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发展中心,作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平台运维主体。引入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北京代表处落地CBD。举办2024世界仲裁最新动态大会、中国商事争议解决高峰论坛。在京仲裁机构受理涉港澳台和涉外案件1128件,标的额926.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11%和43.24%。北京涉外法治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以“我(们)的法治故事”征集评选活动为牵引,评选优秀作品45部,组织开展集中展示活动。举办全市基层依法治理暨“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通报表扬“法律明白人”126名。依托北京城市图书馆新建北京市宪法宣传教育基地,升级改造北京市宪法宣传教育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馆,打造望京法治文化广场、大运河“法治号”游船项目等品牌。组织“宪法宣传周”、民法典系列宣传活动。

  四、坚持底线思维,助力平安北京建设彰显新担当

  (一)强化安全维稳责任落实。深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圆满完成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要节点安保维稳任务。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对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先导性预防作用,全面筑牢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线。

  (二)整体推进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等五项工作。扎实开展监狱系统集中整治,实施“春雷”2024行动,全市监狱戒毒场所实现连续28年安全稳定。实施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打造“智慧矫正”综合系统,加强信息化手段运用,严格规范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社区矫正对象违法违规行为。深化“两局两所”协作机制,全市安置帮教工作水平实现新提升。

  (三)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村(社区)调委会每周1次、乡镇(街道)调委会每月1次的普遍排查制度落实。做好金融、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调解工作。推动中国贸促会北京调解中心、朝阳区心连心联合调解中心、丰台法务区商事调解组织建设。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排查纠纷38.4万余次,预防纠纷4409件,调解民间纠纷43.4万余件、同比增长73.3%。

  (四)提升复议应诉质效。认真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在全国率先启动行政复议法学习月及复议开放日活动。开展行政复议助企专项行动。优化“繁简分流”办案机制,发挥复议委员会“外脑”作用。全市共收到复议申请8.4万余件,同比增长3.4倍,复议诉讼比创造2.05(除去P2P案件)的历史新高,通过调解和解方式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达四成,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凸显。

  五、坚持法治为民,公共法律服务获得新成效

  (一)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首次开展“法润京华”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月活动,开展普法宣讲等活动190余场次,创建公共法律服务品牌30余个,线上线下惠及30余万人次,社会反响良好。开展“惠企增效”等专项宣传活动。三大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51.1万余次,同比增长14.6%。完成4720名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工作,人民监督员参与检察院办案活动650余人次。完善考试组织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完成全市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全市参加法考64280人次,创历史新高。

  (二)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强化“应援尽援”,建成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和24个联系点。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贯通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组织全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全市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7万余件,其中民事案件2.79万余件,刑事案件9400余件,行政案件237件。

  (三)夯实律师行业发展根基。召开全市第十二次律师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律师行业协会,完成19个专门委员会和46个专业委员会换届,吸纳5000余名律师参与两专委工作。举办首届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法律服务研讨会、北京律师行业发展主题活动,在全国率先发布《律师办理数据资源入表法律业务操作指引(2024)》《律师办理数据出境法律业务操作指引(2024)》。

  (四)持续提升公证服务质效。制定公证领域行政检查事项清单11项,建立公证行业“风险+信用”评估及监管机制。制定106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公证事项,对158项公证事项提速办理,推动“一证一次办”等服务落地。

  (五)严格规范司法鉴定行业。牵头组织京津冀申请司法鉴定执业人员能力评估联考。全市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申请13.3万余件。参与法律援助衔接案件31件,为当事人减免鉴定费用12万余元。

  (六)深入推进仲裁领域改革。牵头推动《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建设国际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改革任务落实。制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实施“54321”行动战略。指导北京仲裁委完成第八届仲裁员换届。组建数字经济仲裁中心、首融仲裁研究院、涉台仲裁服务中心,加快智慧仲裁建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司法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